十月份,经过每位高中化学教师们的精心准备、酝酿,每位教师在月底把自己用赏析的视角对高考试题的见解和分析上传给化学特聘专家、西城区教研员班文玲老师,班老师认真批阅,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此后在2018年11月12日下午在2号教学楼高三8班教室进行了高考试题赏析的交流研讨,本次交流由化学教研组长陈梅老师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高一刘树梅老师,她通过对2018年北京高考第7题的分析,联想到了2018年西城区一模的第7题。对于这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题型,要关注图像中体现出的微观实质,从而分析断键和成键的问题,最终用化学用语可以进行表述。
高三姚斌老师着重赏析了北京高考化学2017年的第26题,对于工业流程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了这类题的5大特点:①工业流程为载体,把不同的知识版块进行有效的整合②素材形式非常的丰富,涵盖了图标、坐标、工业简图等③全面考察了学生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④全面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考察了三废处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姚老师最后进行了思考与反思:①为什么不能见到氯气中含有HCl就用饱和食盐水进行除杂,反思出不能把知识教死,要根据实际题意进行变通;②为什么NaOH吸收尾气不好
高一的苑文娟老师赏析了北京高考化学2017年的第28题。这道题的亮点在于用表格的形式增加了实验的时间维度,是历年高考中第一次呈现。苑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两个解决这类题的方法:①从实验现象出发,思考现象承载的化学反应,在该反应中是哪些微粒相互反应了。这一方法是对化学学科素养中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具体操作。②对于实验题,我们首先要关注实验目的,然后排除多因素的干扰,并在几个相关化学反应中进行辨析。在苑老师的反思中,强调了在高一教学中需要加强分类观,微粒观,氧化还原观的渗透与落实。在发言的最后还为我们列举了西城区2018年一模28题作为对所介绍方法的应用。
高二刘兴宇老师介绍了从2018年北京高考28题中感受到的变化趋势:①接地气,显价值;②考题对基础、时代特征的呈现,强化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反思点睛试题结构,全面考察素养,用真实情景去承载学科知识,有教无类;考试过程也是在学习的过程;我们的教学需要继续加强学法指导,强化必备知识。
化学教研组长陈梅老师通过2018年北京高考第12题、27题,从证据的推理和模型认知进行了赏析。首先明确了,解释——知识外化;论证——推理辩论。并为大家介绍了契合法、差异法、共变法在证据推理中的作用。最后陈老师展示了一个解释论证的模型:反应物体系—(物质规律、假设、推测)→反应核心(?)—(判断)→现象→(设计、验证)→反应核心。
高二张秋彦老师从2017版课标出发,提出了今后高考的评价方式是否以基于素养的评价问题。并为大家分享了她对学科素养的认识,即:学科素养=学科知识+能力+方法+思想+情感。面对新的评价方式,张老师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①通过北京雾霾引入胶体,从而让化学知识的情景化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②通过介绍德国科学家哈登,这位集天使与恶魔于一身的人,让同学们在化学史中,增加对化学学科的热爱。③在日常教学中加强“项目式”探究。
斑文岭老师对本次高考试题赏析进行了肯定。并提出试题分析到赏析,我们要做到:做题思法,做题思源,做题思变。强调了元素教学的总要性,是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探路者。最后鼓励老师们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明晰教学的重点在于思维方法的模型化:物质→性质→强弱(程度)→环境与反应体系,需要老师们继续探索。




